历史沿革
1988年,为克服各院、系、所“电路分析”、“模拟电路”和“数字电路”三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场地分散、教学大纲不统一、教学内容不规范、教学条件难以保证,以及资源浪费、人力浪费的实验教学状况,学校整合各院、系的基础实验室,成立了校级“电子实验中心”,由学校统一规划、集中管理、专项投资,保证了实验教学质量。中心采取集中设课,单独考试,规范教学和管理,统一面向全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本科生开出基础实验课,实验内容分为电路实验、模拟电路实验和数字电路实验。随后,又从附属设课逐步过渡到独立设课,自编了实验教材,建立了统一的“现代电子技术实验”课程。
九十年代中期,根据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,课程组提出了“基础、应用、综合”的三段式实验教学体系,设置了“电子技术基础实验”、“集成电路应用实验”和“现代电子技术综合实验”三个独立教学模块,编写出版了相应的实验教材。
2001年,学校进行院系、学科调整,考虑到电子实验中心发展的学科背景需要,及有利于实验中心教师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,实验中心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,在人事管理和行政上划归我校实力最强、规模最大、拥有三个国家重点学科的电子工程学院,而实验中心的运行经费及专项建设项目由学校直接投入,更好地促进了实验中心的发展,使实验中心在师资队伍建设、实验教学规模和实验教学水平等方面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。同时期,在学校 “211工程”和“国家工科电工电子基础课程教学基地”建设中又大大促进了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。
2006年电子实验中心获评教育部首批“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”,通过2006年教育部“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资源共享信息建设”子项目,实现中心优质资源共享;每年接待国内外来访10多批次和校园开放日的中学师生参观。中心建设的“现代电子技术实验”获2007年国家级精品课程,是国内高校中为数不多的实验类精品课程之一。同时支撑了“电磁场与波”(2006年)国家精品课程和5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。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本,将基础实验与综合性、设计性实验相结合,将讲授、讨论、自主实验、课内外实验相结合,引进多媒体技术、虚拟技术、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手段,利用先进的、丰富多彩的实验教学资源,开拓学生思路,培养创新精神。2006年以来,学生发表论文60余篇,在2005~2011年的4届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,我校学生在全国一千多所参赛院校中获奖总数名列前茅,2009年还获得“NEC杯”特等奖。
电子实验中心通过“211工程”建设、学校专项建设、国内外公司捐赠等,近年来累计经费投入超过2000万元,使实验环境和教学条件得到极大改善。电子实验中心拥有电子工程实践(电装实习)基地、电子技术基础、电子技术应用、电子技术综合、 EDA技术、NI-虚拟仪器和Agilent-电子信息技术开放等实验室,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中心、学生工程实践中心,实验室总面积5300多平方米,仪器设备5200多台(件),总价值4500多万元。
电子实验中心的教学队伍与模块化、层次化教学体系相适应,建设了一支以中青年教师为主、专兼职结合的、勇于探索和创新、热心实验教学、职称、学历、年龄结构合理、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,课程的各教学模块设立责任教师,由高水平教授 / 副教授担任,负责实验教学、实验开发、教学研讨,指导青年教师等。课程组现有教师 76 人(专职教师 61 人,兼职15人),其中,教授14人、副教授 / 高工 34 人,大多数中青年教师具有硕士以上学位。电子实验中心教师还承担了“电路分析基础”、“模拟电路基础”和“数字逻辑设计及应用”等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。同时,主持或参与科研工作,研究领域涉及电磁场与微波技术、电路与系统、信号与信息处理和测控技术及仪器等方面,相辅相成,使得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。五年来,课程组教师承担了 3 项国家级教改项目,获得教学成果奖 2 项,出版实验教材 8 部,编写实验指导书 2种,发表教研论文 70 多篇。承担科研项目近 85 项。
电子实验中心在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下,在几代人的艰辛努力下,在雄厚的学科背景支持下,依托“基地”和“精品课程”良好的教学平台,通过50多年的建设和丰厚的历史积累,不断改革与创新,在教学理念、教学队伍、教学条件、教学方法与手段、课程的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成绩,教学成果显著,教学效果好,并形成了自身特色,为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,并得到校内外同行专家的肯定,在国内高校中享有较高声誉,产生了良好的示范辐射作用,建设总体水平在国内高校同类课程中位居前列。